点击数:619 发布时间:2021/12/28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最近,深圳中山互动频繁。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前海与中山翠亨及东莞滨海湾联动开发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招标公告,被外界视为前海继今年9月扩区后的又一次“柔性扩容”,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区和东莞滨海湾在规划上首次“单独同框”,被外界比喻为“三地建了个聊天群”。
在珠江西岸,中山也发出强烈的对接信号。12月25日至27日,中山市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主战略——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其中,东承内容最引人关注,报告着墨也最多。中山提出强化“东承”功能,全面学习拥抱深港,以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并从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全方位学习拥抱深港,深度对接珠江东岸。
从“对接”到“拥抱”,折射的是理念之变。
对于今天的中山而言,与深圳、香港等东岸城市互动,不仅仅是区域协同发展层面的问题,更是迈向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在中山近期的对外表述中,深中通道和“双区”建设机遇,是历史重大机遇。在这次党代会上,中山更是将做好“东承”文章提升至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层面,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伶仃洋上,千帆竞发。主动对标、拥抱能级更高的深港,中山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和产业全面升级发展的序幕。
向东,再向东
研究加快推进与深圳等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全面学习、对标、拥抱深圳,加快深中产业拓展走廊规划建设……11月以来,到任中山不足一个月内,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山加快对接深圳的要求。
深中两地的交流互动也频密起来。在镇街层面,继去年6月在深圳设立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深圳招商中心,今年11月,中山南部镇街板芙镇再赴深圳开展招商推介活动。
11月26日,深圳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成员和深圳企业家一行到中山考察,郭文海专门会见了考察团一行,推介中山营商环境与投资机遇。郭文海表示,只要是好的项目,中山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提供充足土地和高效服务,千方百计推动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热烈欢迎深圳的企业家、五湖四海的企业家抢抓历史机遇,坚定信心到中山投资发展。
深中通道的建设,打开了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的新可能。在本次党代会中,中山提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对中山与深港、广佛、珠澳三个湾区极点的关系都进行了梳理和部署,但从党代会报告的内容来看,重点仍在珠江口东西岸关系,即面向和对接深港,最终落脚点是建设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回顾近十年的发展,中山向东发展和对接深圳的步伐一直没有停下。2013年,《深中通道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公示》正式对外发布,以此为起点,深中两地的合作关联不断深化。当年,中山与深圳签订《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协议》,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接合作;与深圳直线距离最近的中山翠亨新区挂牌成立,中山城市重心东移落下重要一子。
2016年,深中通道主体工程正式开始开工建设。当年,中山提出组团式发展战略,化零为整,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被划为东部片区,明确对接的城市为深圳、香港和澳门。
2018年,中山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当年公布的《中山市域组团发展规划(2017—2035年)》草案提出构建“一城双核”的城市格局,即由岐江新城主中心与翠亨新区主中心共同组成市域主中心。同一年,广东省委对中山提出“三个定位”,即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山的城市定位。
2019年,中山提出“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高起点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山从岐江河时代走向伶仃洋和湾区时代的重要标志。
从2020年起,深中两地的关联也逐渐走向政策和实施层面。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动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建设”相关内容写入深圳、中山两市有关文件。
今年以来,中山东进的信号进一步增强。11月16日,郭文海到翠亨新区调研时就强调,要“全面紧紧拥抱深圳”。11月18日,郭文海在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调研时再次提及深港,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的部署。他指出,中山要全面与深港等周边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要在思想、理念、产业、制度、政策、营商环境、民生服务等方面,全面学习、对标、拥抱深圳,加快深中产业拓展走廊规划建设;谋划好对接香港,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化平台推动中山走向全球。
“提速”与“落地”,是近两年深中协作的两个关键词。本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拥抱深港,并提出以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为核心的合作平台,在规划、产业、交通、创新、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与深圳协同发展。
一次更为密切的互动,将在珠江东西两岸展开。
拥抱,深融合
“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部署,依托板芙驻深圳、广州招商中心的招商‘桥头堡’,探索多元参与、多方联动的招商模式。”11月,板芙镇再赴深圳开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并成功招引5家深圳企业落户。而在一年前,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深圳招商中心正式扎根深圳。
深中联动,产业是重点。近两年来,中山镇街主动对接深圳产业的频率尤为高。而在翠亨新区,近两年引进的项目超过七成来自深圳,成为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重要站点。
同为中山传统制造重镇的古镇镇和小榄镇,也开启了与深圳产业合作的步伐。去年,古镇镇宣布与深圳市照明与显示工程行业协会共建中山古镇(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小榄镇政府驻深圳招商联络点也在正式揭牌运作。
对于深中产业联动,本次党代会也给出了明确方向: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将翠亨新区打造为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将火炬开发区打造为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对接深圳产业,引入高端创新产业和发展要素是关键,这也将是中山加快新旧产业动能转换的过程。
制造业兴则中山兴,这是过去40年来中山发展的内在逻辑,但这一逻辑在新时期需有更进一步的补充——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并向高端方向发展。而向深圳看齐,则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风向标。
12月,郭文海到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调研时指出,与全省多地相比,当前中山工业投资总量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抓中山经济工作必须以“超常规之举”,决不能“按部就班”“不温不火”。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自我革命,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特别是深中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对标深圳的行动已深入开展。2018年,深圳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提出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年,中山发布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在翠亨新区,与深圳产业的对接更为深入,共振感更强。伶仃洋对岸,深圳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加码。而自2017年以来,翠亨新区累计引进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服务业以及精密制造等产业领域项目超过30项,投资额超过700亿元,其中不少来自深圳。本次党代会上,中山也对马鞍岛产业布局做了规划,中山将强化马鞍岛片区的科技科技创新功能,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争取参与大湾区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目前,深中两地正谋划建设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两地产业有望走得更近,从拥抱走向“融”抱。
除了对接深港,本次党代会中,中山在“南联”和“北融”方面也有较多产业对接内容。其中,中山提出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药品进口口岸作用,探索“澳门药批+中山制造”等模式;主动对接广州高效、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等。
通过对接深港乃至广佛、珠澳,中山正融入一个更大的科技创新圈。
以2013年前后为界点,环珠江口陆续崛起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区和功能平台。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到广州南沙,再到西岸的珠海横琴,从东莞滨海湾新区到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再到翠亨新区,这些新区和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瞄准高端科技创新产业。而从区域上看,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为极点,环珠江口已形成了一个创新“金三角”,中山,尤其是翠亨新区正好处于金三角的中心位置。
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将搭建“两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点”(深港河套创新极点、粤澳横琴创新极点)的框架体系。无论是“两廊”还是“两点”,中山都是“圈中之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发展靠的是市场经济,强调“要素禀赋”。如今,地区发展已经入了“要素创造”阶段,此时政府要像“投行专家”一样,借全国之力乃至全球之力,把高端人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吸引到本地来,助推地区产业往高端领域发展。
对接深港,正是中山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和创造高端发展要素,借力全国全球之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产业高端化进程的关键之举。
硬连接,软连通
在深中通道通车后的某天清晨,深圳一名创业者在享受咖啡时创意灵感突发,随即驾车,沿深中通道来到翠亨新区。在这里,这名创业者快速配齐了项目启动所需要的设计、研发团队,通过5G技术,与香港、澳门乃至世界的科技金融资源进行对接,最终在翠亨新区、中山或珠江西岸找到项目落地之处。经过发展,项目不断升级,走向世界……
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卫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描绘了这样一个深中互动场景。随着深中通道建成,天堑变坦途,深中两地对接深入,城市和产业发展能级逐渐拉近,这样的互动场景将不再遥远。
郭卫华认为,在深中通道建设的加持下,深中协同,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中山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链条齐全。更为重要的是,中山拥有比深圳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这正好契合了深圳发展的“痛点”,这也是深圳提出“西协”战略的重要原因。
中山与深圳的深度关联要从深中通道说起,但要真正实现与深圳全面深度对接,中山还需做更多软硬连接。在本次党代会中,中山明确提出,要从规划、产业、交通、创新、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与深圳进行深度对接,实现协同发展。
交通协同方面,中山提出加强东西岸轨道交通、水上交通、公共交通谋划,构建多层次更便捷的深中交通通勤体系。此外,报告还提出要推动各个镇街快速接驳、无缝对接深中通道,全面拥抱深圳。
相比交通硬件,规划、产业、创新、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软连接”难度更大。对标深圳,除了要“更主动”,还要有“更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山要学的不仅仅是建设经验,更是创新精神;要对标的不仅是先进做法,更是先进理念。“千差万差,思想观念之差乃成败之差。”在本次党代会上,中山提出要动员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全面学习深圳思想观念。
规划协同方面,中山提出全面对接深港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探索两地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有序衔接;创新协同方面,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产业协同方面,对接深圳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对接香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做实做好深中产业拓展走廊;营商环境协同方面,对标学习深圳营商环境政策,对标学习复制前海改革创新经验,对标打造同城一体化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协同方面,深化深中教育、医疗、文化和人才服务等领域合作。
作为深中协同的桥头堡,翠亨新区在与深圳对接方面走在更前。11月,郭文海到翠亨新区调研时就提出:“只要有利于发展的,就大胆试、大胆闯,翠亨新区一定要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走在中山大地最前面。”今年,翠亨新区对标前海、南沙、横琴、松山湖等新区的人才政策,出台“翠亨新区人才16条”。产业方面,翠亨新区正在产业规划上与深圳进行深度对接,区内中深科技产业园和精密制造(钟表)产业园等平台已聚集一批深中产业合作项目。
为提升城市和产业发展能级,中山还打响了干部队伍转作风、水污染治理和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等攻坚战,发出“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号召,向内发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
时间就是金钱,“快”是深圳发展模式的内在核心要素之一。对标“深圳速度”,近几个月以来,中山明显“快”了起来。今年10月,中山成立“马上办办公室”,建立接诉即办、无事不扰、协同联动的“7×24”小时对企业诉求“马上办”响应工作机制;11月,火炬开发区、板芙镇等多个镇街探索重点项目“拿地即动工”,创下16分钟的“拿地即动工”纪录,“拿地即动工”从个案走向常态;12月,中山市首宗建设用地“带设计方案出让”项目正式落地火炬开发区,翻开了中山项目落地行政审批流程改革新一页……
随着深中对接在软硬环境领域多点开花,深中协同发展逐步走向深入,中山城市和产业发展能级升级有望获得更多支撑和动力。
一线声音
加快政策和服务“深中同城化”
今年中山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翠亨新区统筹南朗街道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新区的发展空间。翠亨新区新区作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主阵地的地位更加突显,是中山拥抱大湾区的前臂,也是23分钟牵手深圳的前沿触角。
应该看到,推动中山与深圳深度合作是对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双区”建设部署、推动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总体上看,目前,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和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仍有待完善。伴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在即,中山亟需紧抓重大历史契机,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核心载体,做实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动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中山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交通建设是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深中通道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交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同时,中山正在将中山港码头迁移到更加临海的翠亨新区东片区的马鞍岛,高标准建设12个泊位的中山港澳码头。目前,港池部分已经建成,包括联检大楼在内的总投资近100亿元的码头综合体项目已经招标,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除了开通至香港、澳门的航线外,中山还将开通往来深圳的公交式“水上巴士”,这可以说是另一条“深中通道”。除此之外,马鞍岛除了规划中山城市轨道、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外,还提前预留了未来与深圳地铁的接口。从长远看,翠亨新区还要争取形成地铁轨道交通,形成深中立体快捷交通格局。
除了交通,深中一体化发展核心在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利用。深圳有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资源要素的集聚,但缺乏物理空间承接。翠亨新区是大湾区内少有的正在连片开发的处女地,拥有稀缺的土地资源,同时中山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尤其是翠亨新区,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可以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无限。
虽然深中通道还没有开通,但翠亨新区已在提前谋划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建设,且已经有了成效。从目前看,以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和翠亨快线为两条平行轴线,在这个区域内已经集聚中深科技产业园、精密制造(钟表)产业园等一批深中产业合作项目,未来翠亨新区还在南朗片区预留了大片区的产业承载空间。
在加快对接深圳创新资源的同时,翠亨新区也在制度和服务配套等软环境领域与深圳对标,实现政策和服务能级“深中同城化”,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能级匹配的营商环境。
翠亨新区以平台聚才,政策引才、服务留才。目前,中科院药物研究院等平台已聚集一批科学家和院士团队。今年3月,翠亨新区对标前海、南沙、横琴、松山湖等国内一流新区的人才政策,结合翠亨新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际,出台“翠亨新区人才16条”,推出人才手册,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从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激励等环节,提出了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其中,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得600万元购房补助。
“翠亨人才16条”实施以来,新区共认定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83人,近500人次申请高学历人才生活补贴。今年3月,中山国际人才港在翠亨新区揭牌运作,这是一个立足翠亨新区、覆盖中山全域、辐射大湾区的人才服务平台,可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提供专业服务。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翠亨新区将“跳出新区看新区”,以湾区视野谋划发展。新区正以一流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公共配套服务打造湾区一流的生态宜居环境;以一流的政务服务和营商服务打造湾区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筹建香山大学打造湾区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深中高端人才共享社区”建设,为深中一体化发展引才、聚才,力争成为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和人才发展高地。
作者系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郭卫华
报告要点
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东承、西接、南联、北融”
深化“北融”发展
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充分利用好南沙港铁路枢纽作用,建设黄圃铁路国际物流园,打造连接中欧班列的现代综合物流中心,以及“一带一路”陆路货运重要节点。
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发挥“西接”作用
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携手做实粤港澳大湾区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强化“东承”功能
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深度对接珠江东岸。
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突出火炬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发展定位、产业方向、功能布局,打造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协同布局深圳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
多领域全方位学习拥抱深港,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六个协同”。
加快“南联”步伐
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药品进口口岸作用,探索“澳门药批+中山制造”等模式。
依托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聚焦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数字创意、跨境商贸、文化交流等领域,共建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特别要用好长达54公里的滨海岸线资源,与珠海共建具有浓郁风情的湾西情侣路。
(记者 雷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