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广州以“链长制”推动建筑、规划业高质量发展

点击数:499 发布时间:2022/3/22 0:00:00 发布者: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建设中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装配率将达60%以上,目前,该项目在广州市装配式建筑中面积最大,且率先达到A级评价标准。预制柱浇筑、叠合楼板等构件均在位于东莞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完成,该基地每年可满足2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装配式项目构件供应。

  从东莞到广州,预制构件经过运输环节,最终在华工国际校区项目部完成拼装搭建。随着装配式建筑业日趋成熟,其产业链生产协作能力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立足“适用、经济、绿色、美观”高位推动建筑业、规划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抢抓“链长制”发展机遇,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开放共享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产业现代化水平。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动建筑业和规划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计划》),将以“链长制”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营造创新环境,构件层次分明的产业结构,到2024年底力争将建筑业全产业规模提升至万亿级。

  以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平台为抓手

  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芯片,厂家可实现对预制构件的动态追踪,此外,芯片中已提前录入构件的生产时间、规格型号、安装部位、强度等级等信息,施工方可直接扫描获取预制构件详情。如今,在装配式建筑等专业技术的带动下,建筑业不再拘泥于空间的局限,曾经,乐高式的建筑成为了现实中的万千广厦。

  不仅生产与装配领域实现分离,再将产业链上移到原材料等初级产品领域,其预制构件的原始材料更可追溯到四面八方。无论是建筑业、规划设计业,抑或是其他各行各业,高效的生产协作配套发挥了协同效益,促进了产业间的联系,优化了资源配置。

  特别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从一块砖头到平地起高楼,整个施工过程正如装配式构件一样变得可以追溯,让整条产业不再因为缺少零件而停掉生产线。去年6月,为促进本地产业联系,发挥链主企业主导作用,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以“链长制”促进生产资料高效协同。

  在城建领域,《计划》将深入贯彻广州市“链长制”发展总体目标,促进全市建筑业和规划设计产业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升级,将点状的产业分布发展成链状的整体产业生态聚集。

  《计划》提出,广州将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平台为抓手,锻长板、补短板、强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融通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力争至2024年底,将广州市建筑业全产业规模提升至万亿级。

  接下来,广州市将努力培育建筑业世界500强企业,和千亿级建筑业龙头企业,对品牌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全链条的规划设计企业给予扶持。《计划》提出,广州将培育支持地铁、电力、园林等领域的设计公司做精做专做优主导专业,持续发挥链主及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奠定广州在全国规划设计行业的领先地位。

  根据《计划》,全市将搭建复合型建筑业产业园区及专业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与融通发展;同时,建成企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建立广州市规划设计产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平台。

  当前,广州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去年,广州市首个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中建▪智造启动运营,该基地由中建四局打造,预计年产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15万立方米,占广州全市PC构件年产能的四分之一。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项目的“链主”企业,中建四局科技部负责人表示,“链主”企业主要起着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除助力构建全产业链融通的产业体系外,还要紧跟当前国际先进行业标准,当前,中建四局已率先开拓成立集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电装配、水务环保、EPC(项目总承包)5大事业部,将引领行业不断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培育新型产业体系。

  接下来,根据《计划》,广州将建成一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一批集BIM技术应用、智能建造、绿色施工、智慧运营为一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领域形成一批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重点培育九大复合型产业园区

  在广州市率先划定的21条重点产业链中,建筑业和规划设计业被涵盖其中。为了让“链长制”加速落地见实效,《计划》分别针对建筑业、规划设计业提出了若干重点任务,将以重点任务带动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构建。

  “链长制”突出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注重对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梳理,《计划》提出,广州将形成市场自主创新与政府产业扶持的联动机制,构建层次分明的产业结构。其中,头部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密集,综合型、跨领域为特征,数量少;中部企业以技术、管理、专业化为主,数量较多;底端企业以专业化服务和劳务服务为主,数量最多;各企业在市场中形成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结构。

  通过链主企业先行先试,以强强联合、强专联合、大小联合等模式在新城建、新基建、城市公共设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面向未来,龙头企业朝着数字化转型已成趋势,这些企业将引领广大中小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价值链整体提升。

  此外,《计划》指出,广州将大力布局搭建复合型产业园区,以龙头企业聚集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聚集与融通发展。接下来,广州市将重点打造九大产业园区:

  (1)新城建示范园:以“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慧化管理”为主要技术路线建设运营,打造成为广州市“新城建”领域,特别是智能建造技术实践的样本工程,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企业孵化基地。

  (2)黄埔区西基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建造科技创新展示平台和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主要聚集研发、设计、智造、供应、展览、交易、培训、服务等企业,实现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生态型产业园区。

  (3)广州建筑湾区智造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提供装配式建筑体系研发、设计、智造、装配等全链条解决方案,结合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成为工业4.0与智能化运营的典范。

  (4)中建集团南方科创中心:做成企业总部集群建设示范。链主总部和上下游设计、供应链、投资类型子企业率先入驻,引入行业内关联企业和重点产业,带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5)中建绿色科创产业园:规划建设可持续生态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群,形成以建筑科技创新、智能建造产业为主体,涵盖研发、设计、智能装备、建筑机器人等科技产业的国家级科创平台和建筑技术交流高地。

  (6)中建绿色建筑工业园:引进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智能物流、先进装备制造、BIM服务技术等上下游产业,打造为工业4.0产研示范区和建筑工业化生产链国家级示范项目。

  (7)顺兴绿色建材创新产业园:建设高品质机制砂和固废物循环深加工生产线,高性能商砼以及预制构件生产线。引入国内外先进装备企业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智能装备生产展示中心、新型材料产研中心和智慧矿服、智慧物流中心,打造集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建造全链条产业基地。

  (8)新瑞龙建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聚焦城市矿山、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等领域,打造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和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9)广州(白云)建筑科技低碳产业园:计划发展为集装配式建筑、低碳环保技术、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建筑科技低碳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大湾区北部先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区。

  此外,在规划设计行业,广州还将推动形成规划设计产业集聚区,包括环市东规划设计集聚区、广州设计之都、环知名高校规划设计产业集群等,同时,提升技术智能化水平,积极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新型技术应用体系,不断提升测绘科技供给。

  拟制定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名单

  从《计划》中看出,在建筑业、规划设计行业发展“链长制”,广州给出了详细的推进方案和任务清单。在以政府部门作为“链长”,龙头企业作为“链主”的现代化产业链上,协同合作效率是实现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王缉慈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链长制”作为责任制、动员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可统筹安排疫情管理、招工、原材料供应、用电、物流、融资等问题。在开放的条件下,促进本地的产业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学习、鼓励创新的产业环境,可望使本地的经济活动在跨地区的价值链中占据更高的价值环节,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打造创新的产业环境,是政府作为“链长”的职责所在。从《计划》可以看出,接下来,广州将从扶持企业发展、优化金融服务、构件产业生态等多方面扶持企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广州将坚持一视同仁,保障民营建筑业企业平等进入工程建设领域。通过推行工程款支付等工程担保等举措,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支持银行机构优化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计划》提出,广州要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建筑企业开展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创新质押担保方式、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和贷后管理,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建材采购、设备租赁、在建工程创新开展抵押和应收账款融资等信贷服务。

  广州将通过行业领域细分,公布各领域龙头企业名单,研究制定龙头企业评选方法,综合考察企业在重点项目推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示范引领能力、品牌能力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水平,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进行动态评选和扶持。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营造方面,广州将一如既往鼓励创新创业活动,搭建若干“创新工场”“设计梦工场”等创新孵化空间载体,完善“创业投资+特色服务”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低成本的全流程服务。同时,广州还将不断探索第三方审查制度,邀请规划、建筑、景观、艺术等各行业专家对规划设计质量进行把关,全面提升规划设计品质,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记者 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