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58 发布时间:2025/4/4 21:11:35 发布者:管理员

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募集资金规模等指标明显增长,A股优质上市公司选择赴港双重上市意愿增加,港股“上新”持续升温。港交所数据显示,3月最后一周,又有3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涵盖有色金属、消费等行业。这也使得一季度在港新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16家,同比增长33%。从行业分布看,消费、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位居前列。此外,港股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规模也明显增长。港交所数据显示,一季度,港股新股发行募集资金达到182.14亿港元,同比增长281%。在一季度港股的16家新上市公司中,有1家是已经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就是俗称的“A+H”公司。此外,今年以来,还有新能源、机械等行业的3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计划赴港上市。在未来,这也有望将目前“A+H”上市公司数量再提升超20%。同时,还有多家A股公司也选择香港作为子公司的上市目的地。分析人士认为,A股公司赴港双重上市,能够加速企业的全球化业务布局,助力它们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企业能够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便捷进行融资,加快成长速度。同时,更多国际投资者也能有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不仅是港股“上新”速度加快,境外机构投资新股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中金公司香港办公室,每天这里都有不同的港股上市公司、各类投资机构来沟通交流。负责人丛晖介绍,年初至今,中金在操作30余个港股上市项目。他明显感到,今年来自中东、东南亚的机构对港股热情最高,很多会议往往要比原定时间长一倍还多,上市公司高管更是要“组团”来香港路演。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中,69%的公司有境外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而去年这一数据仅有25%。包括瑞士嘉能可集团、瑞银资产管理公司、英国英卓投资管理公司等国际知名机构都名列其中。基石投资者,就是在公司上市阶段,提前确认认购、并且会长期持有公司股份的投资者。他们参与新股发行,也反映了对上市公司的坚定看好。今年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公募私募基金甚至主权财富基金等国际长线资金,已经不满足于投资港股新股,还希望挖掘更多具有成长性的项目,完善他们在中国资产领域的布局,这在此前是少见的。高盛在研报中,建议高配中国的港股和A股,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中国国内需求向好等因素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低成本、高性能、开源的中国大模型会不断涌现,这将带动人工智能的投资和发展从专注硬件逐步转向软件应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在机器人、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扩展。汇丰在研报中认为,自从DeepSeek出现,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情绪变得乐观,并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的创新能力。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上调恒生指数等一系列中国资产指数的预期,原因是这些指数追踪的中国资产,预计在今年和明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盈利增长。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来源:总台央视新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