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20 发布时间:2025/4/28 19:25:37 发布者:管理员

“湾区伶仃”号
预计今年6月交付使用
年产能可达5000吨
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
堪称海上巨型“养殖航母”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是世界首例、国内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总投资约2.6亿元,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设计寿命35年。
总长155.8米,宽44米,深24.25米,重量超万吨,设计吃水16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年产能可达3000—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其有助于打破广东省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装备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的困局,为打造“蓝色粮仓”添注动力。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在设计上具备四大核心优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的超级养殖平台,其交付投产后将有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船体结构创新,提质降耗。“湾区伶仃”号设计了全球首个船型首尾与柱稳式框架钢结构船身融合构型,打造船舶和深远海钢制网箱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养殖航母”。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创造“准野生”生长环境,提升渔获品质的同时省却巨大换水能耗。结合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幅降低日常运营的能源成本,并实现锚泊零碳养殖。
自主航行游牧,避灾增效。“湾区伶仃”号配置电力推进系统,能够在南海海域寻找最佳养殖区域并自主躲避台风,实现“海上游牧”,缩短养殖周期,躲避自然灾害,提升经济效益。其续航里程可达2000海里,采用DP定位系统,确保船只在航行和锚泊时的安全、高效、精准,具备12级台风下自航能力。

全程智能养殖,提速保质。“湾区伶仃”号下水后,将在距离海岸线40多海里、水深40多米的无污染海域开展养殖,并通过智能机器人定期对附着在养殖网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可以实现一键式远程投喂饲料,通过专利技术吸鱼泵收鱼,结合AI、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对养殖鱼群进行科学喂养。陆地监控室以视频或图像方式,远程获取“湾区伶仃”号状态、鱼群信息、环境条件等数据,保证渔获品质,极大提升生产效率。
渔旅业态融合,多元发展。“湾区伶仃”号投产后,将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同时,其还具备垂钓、研学旅游等多种配套功能,最大登船人数199人,可联动海岛旅游,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湾区伶仃”号建成投产后
将通过深远海养殖实现远海资源开发
在建设“蓝色粮仓”等重要领域
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进一步推动
海洋经济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新闻网、金羊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