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20 发布时间:2025/8/15 8:37:18 发布者:管理员

![]()
“我问他们,当初为什么放弃香港安全舒适的生活,到内地去参加游击队?他们说,就是因为血浓于水。”再度翻开那本厚厚的相册,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馆长、“香港抗日一家人”罗家后人黄俊康眼睛有些湿润,当年家中长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驻港英军仅仅抵抗了18天便宣布投降,香港在日寇统治下开启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香港沦陷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始终英勇抗敌,成为当时香港唯一一支成建制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家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罗氏家族。1938年12月,黄俊康的二舅罗汝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历任东江纵队战士、教官、中队长、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副大队长。在罗汝澄的带领下,包括黄俊康父母在内的家族11人先后参加抗战,用生命书写了一段守家卫国的感人历史。
黄俊康从小听着长辈们的战斗故事长大。“当时他们已经办好了护照,准备去国外接手家族生意。”黄俊康说,“看到日军的暴行,他们就决定不走了,要留下来,要救国救民。”
在二舅罗汝澄的动员下,黄俊康的母亲罗许月从交通员做起,成为港九大队交通情报总站最后一任站长。“那个时候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为防止文字资料被敌人截获或有人叛变,各种情报信息只能靠脑子记。”黄俊康自豪地说,母亲担任站长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我二舅是几个兄弟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参加抗战时,他还在读大一。”黄俊康翻看着相册里泛黄的相片,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三舅担任过海上中队中队长,他从小就爱拍照,东江纵队很多照片都是他拍的。还有我三舅妈,她参加游击队时才初三,16岁的小姑娘,后来被派回香港打入敌伪政府当文书,真是孤胆英雄啊!”
文化水平高、通晓“两文三语”(两文:中文、英文,三语:英语、普通话、粤语),是包括罗氏家族战士们在内的东江纵队的一大特色。“中国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香港就是东方主战场的一个前哨。”黄俊康认为,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东江纵队的战士们成为共产党与盟军情报组织沟通合作的桥梁纽带,“这是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另一种战斗。”
走出11名战士的罗家大屋,于2017年被以黄俊康为代表的罗家后人以每年1港元的金额租借出去,经过翻修和筹备,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于2022年9月3日正式揭幕开馆。
谈及为何只收1港元,黄俊康解释道:“本来是想捐的,但是祖训有提到罗家大屋不准卖、不准当、不准捐,所以我们最后决定就收1港元,这样从法律上讲我们没有捐,但实际又达到了捐的效果。”
从决定捐献,到筹款修缮,再到拟定展览方案,最终面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黄俊康的内心一次次被触动。“这些发生在香港的有血有肉的抗战故事,是香港爱国主义教育最需要的,对于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而言,(这段历史)百闻不如一见。”黄俊康感叹道,“中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都是我们的前辈们一代代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香港稳定,要香港发展,就要保卫和平。”
父辈们决定奋起抗战,黄俊康等罗家后人决定捐献罗家大屋,黄俊康的孩子们也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一次次的抉择,彰显着这个家族根植于血脉的爱国情怀。“只有多做点爱国工作,才称得上是罗家子孙!”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