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30分钟通勤,快速通道连接莞深两大科学城

点击数:1116 发布时间:2025/8/28 21:58:41 发布者:管理员



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大湾区

首条跨城科学城通道来了

双城通勤将更便利


图片


大湾区首条
专门连接两大科学城快速通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条专门连接两大科学城的快速通道,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至深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项目通过创新的S形曲线”设计,在生态保护和工程效率间找到完美平衡,将两座科学城的车程从一个多小时压缩至半小时,标志着大湾区科创基础设施进入“同城化”新阶段。


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全长2.4公里、总投资7.87亿元,道路等级为集散型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设计时速60km/h,采用“246路基”的复合式设计,全线桥隧比高达72%


图片


项目于202411月开工,总工期4年,计划20286月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串联大湾区东西两岸科创资源的“黄金走廊”。


大断面隧道掘进中的
“毫米级”精度


图片


据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项目总工陈晴江介绍,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一号隧道全隧为大断面隧道,隧道建筑限界高5米,宽16.75米,为四车道标准公路隧道。


他指着隧道内壁的钢拱架说:“针对大断面隧道,我们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单次开挖仅推进1榀钢拱架间距(约0.8米),并及时支护。每榀钢拱架的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5毫米以内,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高桥隧比的设计是我们应对复杂地形的最优解。”东莞路桥第一管理处总工祁巍表示,“项目线位临近水库保护区、森林公园,采用隧道和桥梁为主的方案,避免了全路段大填大挖,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图片


祁巍坦言:“直线距离最短,但会破坏生态林地。最终方案虽绕多了点长度,增加了造价,却保住了东莞的‘城市绿肺’。”


“半小时通勤圈”
将重塑大湾区科创时空格局


数据显示,松山湖科学城已集聚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光明科学城则布局了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前沿研究平台。


从实际通行效率来看,项目建成后以往需要绕行高速、耗时超过60分钟的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直达。这一关键性的时间压缩,不仅改变了科研人员的通勤方式,更重塑了两地创新要素的流动模式。


通道的贯通将实现两大科学城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科研人员可实现“早出晚归”的高效通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光明合成生物研究机构的设备共享率预计提升40%;企业技术对接周期将缩短30%以上。


图片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该项目是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莞先进制造业走廊的交汇点,通道的建成将促进“深圳研发+东莞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升级。预计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前店后厂”的创新产业链布局。


“半小时通勤圈”相当于将两大科学城的物理距离拉近至同一创新单元,为人才交流、技术转化、产业协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这种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


来源:东莞发布、创新松山湖


监制/胡翼 宋雪
主编/张蓓 
值班编辑/葳葳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