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 >  主页 >  信息详情
粤朗倾听 | 在露珠坠地时读懂秋天

点击数:1110 发布时间:2025/9/7 22:41:27 发布者:管理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千百年来

白露悄然浸润着中国人的诗意与乡愁

成为秋风写在大地上最清澈的注脚

今日白露

让我们透过草木含露的清晨意象

串联起农耕智慧、诗词雅韵与生命哲思



清晨漫步公园,草叶缀满晶莹露珠——白露已踩着千年诗词的韵律而来。它将昼夜温差拉大,把水土湿气凝练成晶莹的露珠,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铺陈在眼前。小的时候,外婆教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过了处暑洗十八天澡,白露就到了,要注意保暖;“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叮嘱,我至今仍记在心间。



后来,我才懂节气与农事的紧密。队长总按节令安排农活,唯有白露前后最是清闲,早稻、中稻已归仓,大家望着长势喜人的晚稻,念着“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满心都是丰收的期盼。妈妈是老师,常教我读白露诗词。此刻,我见到白露之景,便忍不住与左思同吟“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随曹丕共赏“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看天边似有“群燕辞归鹄南翔”的踪影。



循着桂香走到金桂树下,金丝雀在笼中叽叽喳喳,诗人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诗句脱口而出。荷花池边,残荷或昂首或蜷缩,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衰荷半倾倒”与羊士谔“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的诗意,恰与眼前景致相合。原来,残荷和白露一样,都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残荷虽枯,但风骨不减。白露美在清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或者是风一吹,就没有了,但它却顽强地迸发出转换夏秋季节的力量。



从古人笔下的诗词雅韵

到田间地头的农耕智慧

再到自然轮回的更迭之力

都浓缩在这一滴白露里

驻足白露

我们感受到的

正是中华节气文化最深厚

也最动人的底蕴




监制/胡翼 陈星 宋雪
主编/张蓓
撰稿/凯茵
值班编辑/王亦佳

往期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湾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