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的星空》里的“官渡前宴”让无数观众看得直咽口水,而大湾区人早就在影片中发现了许多南越王博物院的明星文物。那么在三国时代之前,我们岭南的先民们餐桌上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就带你穿越回两千年前的南越国,看看这些文物如何证明广东人爱吃会吃的基因,早就根植在血脉里了!
鎏金铜框玉盖杯:南越美酒,国之重器
电影里这只晶莹的玉杯,原型是南越国的鎏金铜框玉盖杯。它不只是件华美的酒具,更是南越国富足的证明。
影片中出现了一只盛着醇醪的玉杯
这件鎏金铜框玉盖杯,玉质温润如脂,金边璀璨生辉,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将温润青玉与璀璨鎏金铜框结合的工艺,本身就是文化交流与技艺精湛的体现。墓中出土的37件盛酒器,与炭化的稻穗、黍粒(发现于西耳室)一同,构成了南越国“仓廪实而知佳酿”的完整证据链。
在农业社会,能酿这么多酒,意味着粮食产量得有大量富余。将酒器与炭化粮食结合分析,可以更稳妥地推断,南越国统治阶层享用的美酒,其物质基础很可能来自本地的农业积累与区域贸易。可以说,每一杯美酒的背后,呈现的都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强大南越。所以,这酒杯端起的不仅是酒,更是整个岭南的繁荣与底气。
南越国时期鎏金铜框玉盖杯 南越文王墓出土
铜烤炉+铁叉:广东烧烤,源远流长
电影里北方的“貊炙”让人眼馋,但南越国的烧烤架式,可是一点不输!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南越文王墓后藏室清理出土了多种铜烤炉和多件双股铁叉。尤其是下面这组 “烧烤套装” ,堪称专业版本。炉身青铜制成,呈外凸内凹的四方形并带有拉环,炉角上四只造型呆萌、嘟嘴朝天的小猪,不仅是装饰,更是用来插放铁叉的叉座。
南越国时期铜烤炉 南越文王墓出土
想象一下,两千年前的岭南,南越贵族们围着烤炉,用双股铁叉翻动着滋滋作响的肉块。这烟火气十足的场面,是不是和今天你家楼下的烧烤摊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我们对烧烤的热爱,可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南越国时期铁叉 南越文王墓出土
铜煎炉:一人一锅,南越千年时尚
你以为分餐制、小火锅是现代餐饮的潮流?其实,南越国古人早就玩明白了!
南越国时期铜煎炉 南越文王墓出土
这件精致的铜煎炉,下层放炭火,上层煎肉食,小巧便携,专为“一人食”设计。这证明南越贵族们已经开始追求分案而食的卫生与雅致。想象一场南越宴席,人手一只小煎炉,根据喜好烹制肉食,蘸上酱料,这场面是不是颇有几分现代高端餐食的仪式感?
除了烧烤,南越国的烹饪方式同样多元。与影片中“染炉”结构相似的铜煎炉,为贵族提供了“一人一锅”的雅致食趣。而墓中同时出土的铜鍪、铜鼎等炊具则表明,“煮”也是当时重要的烹饪手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饮食体系。
从烧烤的市井烟火,到美酒的庙堂气象,再到独酌的文人情趣,这些文物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南越饮食长卷。下次当人们说起“食在广州”时,我们或许可以自信地回应:这份对美食的执着与匠心,已在岭南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年不绝。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藏珍”展厅
聊完了“烤”和“煮”,若说还缺什么,那一定就是那股贯穿千年、塑造了岭南风味灵魂的生活意趣。
在南越王墓中,与华丽酒器、精巧烤炉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南越国的秘密食谱,20多个品种的食材,从江河里的螺、鲤到林间的禾花雀,展现了他们“广博”的食性,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南越王赵眜吃完大鱼大肉后,还要用40多种水果来换着法的清口解腻。这荔枝的甜、杨梅的酸、橄榄的回甘,哪里只是解腻?分明是一场接一场的味觉游戏。
南越国时期荔枝核、杨梅核、罗浮柿种子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至此,一幅南越饮食长卷已然在眼前展开。这卷轴的一笔一画,不只由青铜与美玉铸就,更由这份对味觉探索的闲情与雅致共同写就。它告诉我们,岭南风物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征服了南越君王的舌尖。因此,“食在广州”这四个字,远非一时风潮,它是深植于这片风土、传承了两千年的生活基因。
